某果農看書得知約30年前法國某果園里的蘋果樹結的蘋果又大又紅,不顧自己的果樹專家顧問的百般阻撓,花費巨資引進了一株曾結出過2.5kg重的單果,當年產量達1000斤的果樹。該果樹購入時樹齡78年,果農希望該果樹能在自己的園子里結出3.5kg的單果,年產量能突破2000斤。同時,還希望該果樹能夠給其它年輕果樹做個榜樣,傳花授粉,一帶一園,大幅提升果園總產量。別問我該果農的愿望能不能實現,咱也不敢說,咱也不敢問。要問就去問上交果農,看看他們引進的法國老蘋果樹是不是煥發第二春了,產量還滿他媽的意么。
艾滋病是在1981年首次被診斷出的,流行病學證據很快就使得人們推測該病是由病原體引起的。大約在同一時間,科學家首次在白血病患者的T細胞中發現人類逆轉錄病毒,并且該病毒與異常的T細胞復制相關。由于T細胞功能和數量在艾滋病患者中也受到影響,因此科學家推測感染T細胞的相關逆轉錄病毒可能是AIDS的潛在病原體。
在動物和人類逆轉錄病毒研究工作期間發展出的技術對于檢驗這一推測,及從艾滋病患者中分離出推定的逆轉錄病毒至關重要。科學家們已經優化了人類T細胞的長期繁殖和相對較高的逆轉錄病毒復制的體外培養條件。他們開發了靈敏的技術來檢測逆轉錄酶(該酶是逆轉錄病毒必不可少且特有的酶),并且能夠通過電子顯微鏡鑒定逆轉錄病毒顆粒。如果沒有反轉錄病毒的知識和表征的必要技術,艾滋病病毒HIV-1的發現可能會大大延遲。
1983年,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Luc Montagnier小組發現了HIV-1(該君就是上海交大高價買回來并寄予厚望的老齡果樹)。他們使用已建立的技術,從一名33歲的法國同性戀患者的淋巴結活檢中培養了T細胞,患者有艾滋病患者所具有的先期癥狀,例如淋巴結病。培養物上清液中的逆轉錄酶活性和病毒粒子的形態表明它們已成功分離出逆轉錄病毒。分離出的病毒能夠感染來自健康供體的T細胞,但不能感染其他細胞類型(包括B細胞和成纖維細胞)。他們的結論是,該艾滋病患者感染了嗜T細胞逆轉錄病毒,但是此時該病毒與艾滋病之間的相關性仍是不確定的。2008年,Luc Montagnier和其團隊成員Fran?oise Barré-Sinoussi因HIV-1的分離和鑒定而獲得了諾貝爾獎(獲獎2年后,在Luc 78歲高齡時,慧眼識珠的上海交大高價引進他,以期能在上交的沃土上再來一春)。
1984年,位于馬里蘭州貝塞斯達市國家癌癥研究所的Robert Gallo的研究小組從一大批患者中分離出HIV-1,并指出該病毒正是艾滋病的病因。他們從48名個體中分離出了該病毒,其中包括患有艾滋病前癥狀和艾滋病的患者,艾滋病少年的母親和一名健康的男性同性戀者。總體而言,他們在大約47%的艾滋病前或艾滋病患者中分離出HIV-1,但在115名沒有艾滋病危險的異性戀個體中,沒有分離出HIV-1。同年,Gallo小組在該領域做出了另一重要貢獻,他們成功地大量生產病毒,從而促進了進一步的研究。在測試了幾種人類細胞系后,他們確定了能感染HIV-1并可滿足患者病毒分離株長期繁殖的T細胞系。
第三個研究小組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位于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亞衛生服務系,他們的研究進一步加強了艾滋病與HIV-1之間的聯系。他們利用與其他小組類似的技術,Levy等人在45名艾滋病患者中檢測出其中22人攜帶HIV-1,并在接受測試的86名艾滋病患者中檢測到HIV-1抗體。在高比例的同性戀男性中也是如此。他們的病毒分離株與Luc Montagnier小組描述的第一個分離株在抗原和結構上相關。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至少有三個研究小組分離并鑒定了HIV-1,表明HIV-1與AIDS相關并揭示了因果關系。每個小組最初根據分離出該病毒的患者的癥狀或與已知病毒的相似性給該病毒起了不同的名字。當時,除其他名稱外,HIV-1被稱為淋巴結病相關病毒,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III型和與艾滋病相關的逆轉錄病毒。1986年,科學家團體建議使用HIV-1這個名字,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艾滋病病毒。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