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最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診斷》WS293-2019,替代WS293-2008版,在7月開始實施了。對于熱愛學習的小伙伴們,新的標準從“窗口期”和“急性癥狀”兩點上進行了重新定義,讓我們了解一下吧:
2019年與2008年
對于“窗口期”定義的對比
在眾多的變化中,關于對艾滋病窗口期最新的定義,并且較明確的列出了不同檢測技術的窗口期時間,這對于初級艾滋病恐懼癥患者以及新恐艾的恐友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大的福音。
艾滋病窗口期到底是多長時間,國內權威機構和醫療專家的說法都不統一,這也造成了很多艾滋病恐懼癥患者的恐慌。很多在發生高危行為后的人們在查詢到不同的說法后,在心理上存在著精神恐懼,嚴重的還會影響自身的生活。
根據新發布的標準我們可以得知:
窗口期定義:從HIV感染人體到感染者血清中的HIV抗體、抗原或核酸等感染標志物能被檢測出之前的時期。
明確了窗口期的傳染性:在窗口期內的血液已有感染性。
不同檢測技術的具體窗口期時間推薦:現有診斷技術檢測HIV抗體、抗原和核酸的窗口期分別為感染后的3周、2周和1周左右。
那么 “左右”會有很大差異嗎?
這里大家關心的“左右”兩字其實就是一種醫學的嚴謹性,這也是對可能感染者負責任的一種態度。
結合大多數專家的定義,我們整理出自己的看法:就是兩周艾滋病的抗原抗體檢測及三周抗體檢測,絕大多數(即大于95%的疑似感染案例能夠被檢測出來),這個時間段檢測結果可以作為是否排除的重點參考。考慮到個體之間的差異化,可以在1-2周后進行一次復檢,且不超過雙倍周期即可排除。
對照新標準中“抗體檢測窗口期3周左右”以及愛衛的技術特征,建議理想檢測以及復檢區間為4-7周。
對于還不放心小伙伴,建議可以參見國家疾控中心在2015年《職業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處理程序規定》中“發生hiv暴露后立即,4周,8周,12周和6個月后檢測hiv抗體”的處理程序來進行檢測,即半年內5次檢測。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診斷
基于上述新標準中對于診斷的描述,這里需要特別提醒的是:自我檢測屬于篩查試驗,發現陽性,不要慌張,請務必及時前往市級以上疾控進行確證試驗。
首次加入急性HIV
感染綜合征的臨床癥狀表現
大多數患者感染一個月內會出現發熱、咽痛,皮疹、肌肉關節痛、淋巴結腫大、頭痛、腹瀉、惡心、嘔吐等的一組臨床表現。但是否感染艾滋不能根據癥狀判斷,必須通過檢測。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