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國艾滋病死亡人數占傳染病死亡總人數80%
國家衛健委日前公布的2018年傳染病疫情數據顯示,艾滋病去年死亡人數為18780人,在納入統計的傳染病病種中排在第一位,死亡病例數較2017年上升了23%。
據國家衛健委網站消息,國家衛健委日前公布2018年傳染病疫情概況。
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不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共報告法定傳染病發病7770749例,死亡23377人,報告發病率為559.41/10萬,報告死亡率為1.68/10萬。
界面新聞發現,去年在甲乙類傳染病中,報告發病數居前5位的病種依次為病毒性肝炎、肺結核、梅毒、淋病、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報告死亡數居前5位的病種依次為艾滋病、肺結核、病毒性肝炎、狂犬病和乙型腦炎,占甲乙類傳染病報告死亡總數的99.27%(流感被列入丙類傳染病,去年死亡數為153人)。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艾滋病報告發病人數64170人,死亡人數為18780人,這占到去年因傳染病死亡總人數的80%。而且,去年艾滋病死亡病例數較2017年上升了23%,國家衛健委對此解釋,主要是由于部分感染者轉變為艾滋病病人進而引起其他基礎性疾病導致死亡以及部分新發現的感染者和病人發現晚、未進行治療已死亡。
界面新聞梳理2015年至2018年國家衛健委發布的傳染病數據發現,艾滋病發病率近年來不斷攀升,從2015年的3.69/10萬逐年上升至2018年的4.62/10萬。
2015年國內艾滋病發病數為50330人,死亡12755人;2016年發病數為54360人,死亡14091人;2017年發病數為57194人,死亡15251人。
艾滋病發病及死亡人數上升,并不是艾滋病疫情擴散
對此,原衛生部艾滋病臨床專家工作組組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教授張福杰對界面新聞分析,艾滋病發病及死亡人數上升,并不是艾滋病疫情擴散,而是相較于過去增加了篩查力度,報告了更多艾滋病病例,“群體人數增多,死亡人數也會有一定比例的上升,但病死率實際上是下降了。”
此前在2018年11月國家衛健委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控局副局長王斌也曾表示,目我國還有約30%的感染者沒有被發現,也就是從檢測的角度來說,還沒有接受檢測,還不知道感染狀況。
中國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我國每年艾滋病新發感染人數均在10萬以上,每一年增加1萬人左右。國家衛健委曾透露,截至2018年底,我國估計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約125萬,全人群感染率約為9.0/萬,參照國際標準,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艾滋病疫情處于低流行水平。
聯合國規劃署曾提出“3個90%”的艾滋病防治目標,即到2020年,有90%的感染者知曉自己的感染狀態,90%知曉自己感染狀態的感染者得以用藥治療,90%接受治療的感染者體內病毒量得到抑制。
張福杰認為,其中最大的挑戰來自于實現第一個“90%”目標,“如果能夠早診斷、早治療,就能降低感染其他并發癥的情況,增加預期壽命。”
獨立智庫公共衛生治理中心執行主任賈平曾撰文指出,艾滋病年死亡人數逐年遞增,凸顯出我國抗病毒治療和藥物可及性存在挑戰;而新發感染人數的增加,說明我國艾滋病預防體系和相關社會政策仍需進一步完善。
此外,2018年全國結核病發病人數約82萬人,較2017年減少1萬余人,但是2018年死亡人數為3149人,比2017年增加328人。從近四年數據來看,我國結核病發病人數在逐年減少,死亡情況卻在不斷增加。
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核病預防控制中心規劃部主任姜世聞向界面新聞表示,因為結核病是慢性病,上述死亡數字統計的報告時效很短,并不能反映全國的結核病死亡情況。
姜世聞認為,從全國監測點以年為單位進行統計,我國結核病死亡率近年來不斷下降,從2011年的3.01/10萬下降至2016年的2.32/10萬,結核病防控得到有效控制。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